曾经,一座座垃圾山如同狰狞的巨兽,盘踞在城市的边缘。刺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,塑料袋在风中飞舞,污水横流,苍蝇蚊子嗡嗡作响,构成一幅令人作呕的景象。那时,“垃圾围城”的警示响彻全国,许多居民被迫生活在垃圾山的阴影下,窗户不敢开启,臭气熏天,怨声载道,孩子上学放学都得绕路而行。 废塑料污染尤为严重,这些难以降解的物质不仅污染土壤,板结土地,甚至渗入地下水,威胁饮用水安全,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。 雪上加霜的是,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“洋垃圾”接收国,大量发达国家的废弃物涌入,导致小型加工厂为了追求利润,采取焚烧、酸洗、露天堆放等粗暴手段,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,呼吸道疾病和癌症发病率显著上升。垃圾问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,悬在城市发展的头上,令人窒息。
然而,转变正在悄然发生。2017年,中国正式禁止进口“洋垃圾”,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禁令,堵住了国外垃圾的入侵,也标志着中国垃圾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垃圾分类的热潮,上海率先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,北京、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紧随其后。人们逐渐意识到,垃圾问题关乎环境、健康,甚至子孙后代的福祉。
与此同时,垃圾处理技术也在日新月异。填埋方式逐渐被淘汰,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环保的焚烧发电技术。一座座垃圾焚烧厂拔地而起,如同一个个高效的“垃圾消化器”,将垃圾高温焚烧,产生的热能用于发电,变废为宝。到2024年,全国已有超过600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投入运行,基本实现了地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的全覆盖。 更令人意外的是,一些埋藏多年的老垃圾也被重新挖掘出来进行二次处理,部分可用于焚烧发电,部分则可回收金属、塑料等资源。这种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再利用方式,不仅缓解了新建焚烧厂“无米下锅”的窘境,也为环保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展开全文
如今,许多垃圾焚烧厂却面临着“断粮”的尴尬局面,甚至需要跨市、跨省调运垃圾。这看似荒诞,实则反映了中国垃圾治理的巨大进步。一方面,垃圾分类的普及使得可回收物提前分拣,真正需要处理的生活垃圾数量减少;另一方面,国家大力推行环保政策,鼓励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,垃圾总量增长放缓甚至下降。
北京、广州、深圳等大城市的许多路灯、地铁的电力,一部分就来源于垃圾焚烧发电,这体现了“变废为宝”的显著成效。从“垃圾围城”到“垃圾不够烧”,这正是中国在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生动写照。
未来,垃圾治理的目标不仅仅是“处理”,而是“减量”甚至“消失”。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,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。使用可降解材料、延长物品使用寿命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,看似微小的举动,汇聚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。 垃圾治理是一场持久战,需要我们持续努力,才能最终实现“垃圾越来越少,生活越来越好”的愿景。
信息来源: (此处添加信息来源)
"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