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是对于米兰,还是意大利足球来说,巴雷西都是一个传奇人物。在米兰20个赛季的坚守,经历过两次降级,拿到六个联赛冠军和三个欧冠。在意大利国家队81次出场,打过三次世界杯和两次欧洲杯。可以说,他就是80年代意大利后卫的代表。
有人说,身高不足180cm的人注定无法打中后卫,即使打了中后卫,也注定无法在人才济济的意甲担任中后卫,即使在意甲担任了中后卫,也注定无法成为顶级中后卫。巴雷西对此深表呵呵。
因为巴雷西的身高只有176cm不到,比卡纳瓦罗还矮一公分。
那巴雷西遇上高中锋的话,不会被虐到体无完肤吗?答案是,并不会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敢打中后卫的矮个子,几乎都有着野兽一样的身体素质,弹跳柔韧速度无一不强,动不动扛着比自己高一头的中锋争头球,巴雷西当然也不例外。更何况,那些年,意甲并没有特别出众的高大中锋。
1987年之前,意大利足球始终崇尚技术和轻灵的风格,1982年世界杯大发神威的罗西,身高不过一米七出头,1986年世界杯意大利的主力前锋阿尔托贝利,也才181cm,比巴雷西高不出多少,而且身材颀长,并不是如今的力量型肌肉棒子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后卫崇尚的也是细腻的技术派。
1987年萨基挂帅AC米兰之后,意大利足球才开始崇尚力量。尽管如此,在小世界杯时期,意甲联赛的高中锋也并不是很多——巴斯滕是巴雷西的队友,克林斯曼比巴雷西也高不了太多,唯一算是高中锋的,是热那亚的捷克中锋斯库赫拉维(192cm)。
真正到了力量型中锋平趟意甲的年代,巴雷西也步入了职业生涯的暮年。面对巴蒂和维耶里,巴雷西也有些手足无措,毕竟三十五六岁的老汉面对青春无敌的战神,也会有种英雄末路的感觉,时间倒退五年,哪轮得到这群乳臭未干的小屁孩骑在他头上撒野。
+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更主要的原因是,在当时的战术体系下,巴雷西并不需要与高中锋直接对抗。
那时的意甲打的是盯人后卫+清道夫的组合,如果是双中卫,就是一个盯人中卫+一个清道夫,如果是三中卫,就是两个盯人+一个清道夫。盯人中卫负责盯防对方的前锋,清道夫负责补位、上抢、以及争第二点。
当时米兰的盯人中卫,是科斯塔库塔,争头球防传中之类的活,主要是他来做,巴雷西需要做的事情,是补边后卫助攻后的空档,防对方的直塞球,争头球第二点,如果盯人中卫被晃过,或者整个防线被打穿了,他需要迅速回追,然后阻挡对方的攻势。
这一切的基础,是巴雷西至今都无人超越的一对一防守技巧。网上能找到一盘1990年米兰对皇马的录像,皇马球员沿着边线突破,巴雷西突然启动,从侧后方飞身铲抢——正常情况下,球十有八九要飞出边线了,但巴雷西触球的一刹那,突然摆腿,足球滚向了皇马球员的正后方,之后巴雷西起身,将球分给了后腰。
不是铲留球,不是铲球,而是在铲球中直接过人——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。
=================
现在有些资料,说巴雷西是贝肯鲍尔之后最伟大的自由人,我觉得他们一定对自由人有什么误解。
巴雷西早年是活动范围大,前插能力很强的清道夫,传球能力不错,上抢阻截后能第一时间分给中场,长传分边精准度很高。然而与贝皇那种覆盖整条中轴线的德国自由人,有着本质区别。
他并不直接攻击球门,他的一切技术,都是以防守作为基础的,进攻和前插都是辅助。你绝对不可能看到他无脑前插导致后防真空的情况——一旦前插不能,立刻回追。
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,他属于出球后卫,上抢和补防都不错的那种。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蓬蓬鲁伊斯出道时会如此受欢迎,因为在他身上,大家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巴雷西的影子(当然事实有多坑爹大家都知道了)。
这也就导致很多教练在他身上动过歪脑筋,比如1986年世界杯,教练就希望把他放到后腰位置上,解放他的进攻能力,然而被他拒绝了,这也就导致他没有参加1986年世界杯——于是意大利十六强就死球了。
职业生涯后期,巴雷西已经没有了频繁前插的体力,也就成为了专门的拖后中卫,组成了90年代米兰钢铁一般的后防线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回到1994年世界杯决赛。
那年的世界杯,小组赛第一场他失误,导致球队输球,第二场对挪威他意外受伤。决赛他火线复出,冻结了巴西的箭头人物。
120分钟的比赛对于一个34岁的老将来说已经过于艰苦,何况他还是刚刚伤愈。比赛尚未结束,他已经拼到抽筋,在地上痛苦挣扎。
点球大战中,他第一个出场,没想到一脚踢飞,将冠军奖杯送给了巴西。
如果没有他,意大利可能根本防不住巴西人,然而也正是他踢飞了意大利夺冠的希望。
天鹅之歌的意思,就是天鹅临终前最后一次鸣叫——最美,最动听,然而是最后一次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