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发明微积分

bt365体育投注3 2025-11-04 22:02:12 阅读: 1346

文章目录

一、为什么要发明微积分?在当时用在什么地方?二、微积分是怎么推导出来的?(初创时期的思路)1. 🌟 例子一:瞬时速度2. 🌟 例子二:曲线下的面积3. 在当时用在什么地方?

四、为什么需要极限?五、在微积分初创时期,牛顿和莱布尼茨等大师对极限的理解?1. 极限在当时的应用

七、柯西极限定义的改进

一、为什么要发明微积分?在当时用在什么地方?

导数、微分、积分的“异”与“同”

17 世纪,科学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无法用传统几何/代数直接解决的问题 简而言之,微积分的发明是为了解决17世纪科学家和数学家们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:

瞬时变化率问题(微分学的核心):

求任意曲线的切线斜率。(几何学问题)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。(物理学问题)

平均速度很好算:路程差 / 时间差。但瞬时速度呢?比如,子弹射出枪口那一刹那的速度是多少?在那一刹那,时间差为0,路程差也为0,0/0在数学上没有意义。这是一个巨大的困惑。 求和问题(积分学的核心):

求任意曲线围成的面积。(几何学问题)求物体运动的位移。(物理学问题)

如果速度是恒定的,位移 = 速度 × 时间。但如果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呢?(比如自由落体运动,速度越来越快)如何计算一段时间内走过的总路程? 物理学与天文学的需求

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、抛物线运动,需要计算瞬时速度、加速度。开普勒行星三定律提出后,牛顿需要数学工具来证明“行星运动由引力主宰”。力学中经常涉及「连续变化」的问题,而几何/代数擅长处理静态关系,不擅长“瞬时变化率”。 几何学的难题

面积、体积、弧长等计算长期依赖“穷竭法”(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方法)。穷竭法繁琐,缺少一般性的代数符号运算方法。

➡️ 于是,牛顿与莱布尼茨几乎同时独立发明了微积分:

牛顿:重点放在“运动与力学”,引入“流数与流率”(变化量与变化速度)。莱布尼茨:注重符号与形式化,发明了

d

y

d

x

\frac{dy}{dx}

dxdy​、

f

(

x

)

d

x

\int f(x)dx

∫f(x)dx 这种优雅记号。

当时的应用场景: 微积分从诞生之初就与科学革命紧密相连,被直接应用于:

天文学: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(行星轨道是椭圆,速度在不断变化),牛顿需要微积分来证明和计算万有引力。物理学: 计算物体的重心、瞬时速度、瞬时加速度。几何学: 计算曲线长度、曲面面积、复杂体积(例如船体的体积)。光学: 研究光线通过透镜的路径( Snell定律)。

二、微积分是怎么推导出来的?(初创时期的思路)

牛顿和莱布尼茨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,从严格的极限定义出发来“推导”出微积分。他们的方法是直观的、富有启发性但也存在逻辑瑕疵的。其核心思想是巧妙地运用和操纵 “无穷小量”。

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看他们是如何思考的:

例子一:求瞬时速度(微分的前身)

微分思想(瞬时变化率)

牛顿想定义“瞬时速度”:

v

=

lim

Δ

t

0

Δ

s

Δ

t

v = \lim_{\Delta t \to 0} \frac{\Delta s}{\Delta t}

v=Δt→0lim​ΔtΔs​

但当时没有严格“极限”的概念,牛顿说的是“流率”,即“在极小时间间隔下的比值”。

积分思想(累积量)

莱布尼茨从几何图形面积出发,把面积看作“无限多条细条形的和”:

a

b

f

(

x

)

d

x

f

(

x

i

)

Δ

x

\int_a^b f(x) dx \approx \sum f(x_i)\Delta x

∫ab​f(x)dx≈∑f(xi​)Δx

他设想把曲线下方的面积分割成“无穷小矩形”,再把它们相加。

牛顿–莱布尼茨公式(微积分基本定理) 他们发现微分和积分其实是互逆操作:

d

d

x

a

x

f

(

t

)

d

t

=

f

(

x

)

\frac{d}{dx}\int_a^x f(t)dt = f(x)

dxd​∫ax​f(t)dt=f(x)

这一下子把两种思想统一了!

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了微分和积分之间存在互逆关系(微积分基本定理),这使得计算变得非常强大和系统化。尽管他们的方法基于“无穷小”这种不牢固的基础,但得出的结果总是正确的,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。

1. 🌟 例子一:瞬时速度

假设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

s

=

t

2

s = t^2

s=t2

求在

t

=

2

t=2

t=2 时的瞬时速度。

取一个无穷小的时间增量

Δ

t

\Delta t

Δt(它是非零的、极其微小的量)。在这段时间里,位移的增量是:

Δ

s

=

(

2

+

Δ

t

)

2

2

2

\Delta s = (2+\Delta t)^2 - 2^2

Δs=(2+Δt)2−22

平均速度:

Δ

s

Δ

t

=

4

+

4

Δ

t

+

(

Δ

t

)

2

4

Δ

t

=

4

Δ

t

+

(

Δ

t

)

2

Δ

t

=

4

+

Δ

t

\frac{\Delta s}{\Delta t} = \frac{4 + 4\Delta t + (\Delta t)^2 - 4}{\Delta t} = \frac{4\Delta t + (\Delta t)^2}{\Delta t} = 4 + \Delta t

ΔtΔs​=Δt4+4Δt+(Δt)2−4​=Δt4Δt+(Δt)2​=4+Δt

因为

Δ

t

\Delta t

Δt 是“无穷小”,可以忽略它,认为它等于 0,于是得到

瞬时速度

=

4

\text{瞬时速度} = 4

瞬时速度=4

👉 这里出现了逻辑矛盾:

Δ

t

\Delta t

Δt 前面在分母时不能为零,最后一步又把它当作零忽略掉。于是“无穷小量”就陷入了一会儿是 0、一会儿不是 0 的矛盾。

2. 🌟 例子二:曲线下的面积

求函数

y

=

x

2

y = x^2

y=x2 在区间

[

0

,

1

]

[0,1]

[0,1] 与 x 轴围成的面积。

将区间

[

0

,

1

]

[0,1]

[0,1] 分成 无穷多份(设为

n

n

n 份),每份的宽度:

Δ

x

=

1

n

\Delta x = \frac{1}{n}

Δx=n1​

这是一个无穷小量。

i

i

i 个矩形的高取右端点:

f

(

x

i

)

=

(

i

Δ

x

)

2

f(x_i) = (i\Delta x)^2

f(xi​)=(iΔx)2

总面积近似为所有矩形面积之和:

S

i

=

1

n

(

i

Δ

x

)

2

Δ

x

=

i

=

1

n

i

2

(

Δ

x

)

3

S \approx \sum_{i=1}^n (i\Delta x)^2 \cdot \Delta x = \sum_{i=1}^n i^2 (\Delta x)^3

S≈i=1∑n​(iΔx)2⋅Δx=i=1∑n​i2(Δx)3

利用公式:

i

=

1

n

i

2

=

n

(

n

+

1

)

(

2

n

+

1

)

6

,

Δ

x

=

1

n

\sum_{i=1}^n i^2 = \frac{n(n+1)(2n+1)}{6}, \quad \Delta x = \frac{1}{n}

i=1∑n​i2=6n(n+1)(2n+1)​,Δx=n1​

得到

S

n

(

n

+

1

)

(

2

n

+

1

)

6

1

n

3

=

1

6

(

1

+

1

n

)

(

2

+

1

n

)

S \approx \frac{n(n+1)(2n+1)}{6} \cdot \frac{1}{n^3} = \frac{1}{6}\Bigl(1+\tfrac{1}{n}\Bigr)\Bigl(2+\tfrac{1}{n}\Bigr)

S≈6n(n+1)(2n+1)​⋅n31​=61​(1+n1​)(2+n1​)

因为

n

n

n 是无穷大,

1

n

\tfrac{1}{n}

n1​ 是无穷小,可以忽略,于是

S

=

1

6

1

2

=

1

3

S = \frac{1}{6}\cdot 1 \cdot 2 = \tfrac{1}{3}

S=61​⋅1⋅2=31​

📌 总结

早期牛顿、莱布尼茨用“无穷小”解释这些问题,但容易陷入“一会儿是零,一会儿不是零”的矛盾。后来柯西、魏尔施特拉斯引入极限,才让“瞬时速度”“曲线面积”的计算变得严格和一致。

3. 在当时用在什么地方?

天体力学:牛顿用微积分证明万有引力导致椭圆轨道(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)。物理学:描述自由落体、抛射物轨迹、流体力学、声学问题。几何学:求曲线的切线、曲率、面积、体积。工程学:18 世纪的桥梁、钟表、炮弹轨迹等问题也开始用到。

四、为什么需要极限?

正是因为上述方法中的逻辑瑕疵(无穷小量的矛盾),微积分从诞生之初就遭到了强烈的质疑和攻击(最著名的是贝克莱主教的“逝去的量的鬼魂”之说)。

数学家们意识到,必须为微积分建立一个坚实、严谨的逻辑基础,否则这座宏伟的数学大厦就有坍塌的风险。这就是“极限”概念被提出的最根本原因。

极限的作用是:

取代“无穷小”,为“无限趋近”提供一个静态的、算术化的、没有任何歧义的定义。

解决“0/0”的困境。极限描述的是一种趋势,而不是“在某个点”的状态。它问的是“当 x 无限接近 a 时,f(x) 会稳定地无限接近哪个值?”,而不是问“当 x = a 时,f(x) 等于多少”。

为微积分的所有核心概念(导数、积分、级数等)提供统一的、严格的定义。导数是差商的极限,定积分是和式的极限。 当时的困境:

牛顿说“无穷小”存在,但到底是什么?

莱布尼茨引入“无穷小量

d

x

dx

dx,dy)”,但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 0?如果是 0,怎么还能相除?如果不是 0,为什么可以忽略高阶?

👉 极限的必要性:

极限提供了一个严谨的框架来解释“无穷小”的思想。 例如瞬时速度:

v

=

lim

Δ

t

0

Δ

s

Δ

t

v = \lim_{\Delta t \to 0} \frac{\Delta s}{\Delta t}

v=Δt→0lim​ΔtΔs​

面积:

A

=

lim

n

i

=

1

n

f

(

x

i

)

Δ

x

A = \lim_{n\to\infty}\sum_{i=1}^n f(x_i)\Delta x

A=n→∞lim​i=1∑n​f(xi​)Δx

五、在微积分初创时期,牛顿和莱布尼茨等大师对极限的理解?

在17-18世纪,大师们对极限的理解是直观的、动态的、哲学化的,而非严格的。

牛顿:他称之为“首末比方法”或“流数法”。他把变量看作是连续流动的“流量”(Fluents),它们的流动速度叫“流数”(Fluxions)。他试图通过让“增量”“最终消失”(ultimately vanish)来求得“最终比”(ultimate ratio)。这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极限过程,但他无法用静态的数学语言清晰地定义“最终消失”那一刻的状态。莱布尼茨:他明确使用了“无穷小量”(Infinitesimals)这个术语。在他的观念里,无穷小量是一个比任何实数都小但不是零的量。他依靠几何直观和运算规则来操作这些无穷小量,并取得了巨大成功。共同的特性:他们的极限观念都缺乏我们今天所要求的ε-δ定义的精确性。它依赖于数学家的直觉和几何想象。他们知道这个方法有效,并且能得出正确结果,但他们无法在当时的数学框架内为“无穷小”的存在性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。

总结一下整个历程:

需求驱动:科学问题(速度、面积、切线)催生了微积分。天才直觉:牛顿和莱布尼茨凭借“无穷小”的直观概念,创立了强大的计算工具。逻辑危机:“无穷小”的基础不牢固,引发了数学界的危机和质疑。严格化:19世纪,柯西、魏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引入极限的ε-δ定义,为微积分奠定了坚如磐石的逻辑基础,使其从一种“神奇的算法”转变为一门严谨的数学学科——数学分析。

1. 极限在当时的应用

在 17–18 世纪,极限概念还很模糊,但已经用于:

切线问题:求函数在一点的切线斜率。曲线长度/面积:通过无限分割取极限来逼近真实值。数列收敛:例如无穷级数展开(牛顿的[[二项式展开]]、幂级数)。

七、柯西极限定义的改进

到 19 世纪,数学家觉得牛顿/莱布尼茨的方法“直观但不严谨”。于是 柯西 (Cauchy) 给出了严格定义:

柯西极限定义

lim

x

a

f

(

x

)

=

L

ε

>

0

,

δ

>

0

,

0

<

x

a

<

δ

f

(

x

)

L

<

ε

\lim_{x\to a} f(x) = L \iff \forall \varepsilon>0, \exists \delta>0, 0<|x-a|<\delta \Rightarrow |f(x)-L|<\varepsilon

x→alim​f(x)=L⟺∀ε>0,∃δ>0,0<∣x−a∣<δ⇒∣f(x)−L∣<ε

这就彻底避免了“无穷小量到底是什么”的争论。

改进之处

把模糊的“无穷小”替换为严谨的“ε–δ 语言”。统一了数列极限、函数极限的处理。为后来的严谨数学分析(魏尔施特拉斯、康托尔)奠定基础。

✅ 总结:

牛顿、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是为了解决力学和几何中的连续变化问题。极限思想是为了让“无穷小”变得合理。柯西的定义用 ε–δ 消除了歧义,让微积分走向严格化,成为现代数学分析的基石。